洱源“非遗”焕发新活力
近年来,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始终坚持“保护抢救为主,合理利用,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保护理念,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截至7月,全县“非遗”项目增至60项,“非遗”代表性传承人有213人。
“非遗”档案数据库建设扎实推进,初步建立健全了省、州、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资料档案。建成右所镇西湖村唢呐乐传习所、茈碧湖镇松鹤村唢呐乐传习所、炼铁乡大叶坪唢呐乐传习所等14个传习所。建成凤羽砚制作技艺“非遗”扶贫就业工坊、“非遗”进校园示范学校(洱源县西山初级中学)和洱源雕梅乡村振兴“非遗”传承基地(洱宝实业有限公司)。“非遗”传承培训活动形式多样,洱源唢呐乐、凤羽砚台制作技艺、凤羽霸王鞭、西山打歌(白族民间叙事长诗)、雕梅、乳扇制作技艺、邓川汉调、西山白族调、田家乐等“非遗”项目传承培训活动丰富多彩,吸引了更多从业人群参与,进一步夯实了“非遗”传承的社会基础。
“非遗”进社区(校园)活动广泛开展,凤羽霸王鞭等民族舞蹈作为学校的课间操推广,使“非遗”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。社区、乡村纷纷组建了民间文艺队,结合“非遗”项目编排歌舞表演,使“非遗”走进群众的生活。以雕梅制作技艺、凤羽砚台制作技艺、邓川乳扇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和龙头,研发具有洱源特色的“非遗”产品。洱源唢呐乐、凤羽霸王鞭等“非遗”项目融入旅游项目,丰富了文化旅游内涵,拓展了传承发展新渠道。充分利用报刊、广播电视、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对“非遗”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报道,以“文化遗产日”、民族传统节日、大型文化活动、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契机,积极开展宣传展示活动,群众“非遗”保护意识明显增强。
制定并通过了《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》《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》。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,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,洱源县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和《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等有关法律,结合全县实际,制定并通过了《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》《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》,使全县“非遗”保护工作正式进入了依法依规保护的时代。同时,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“非遗”保护意识,传承、弘扬中华**传统文化,壮大“非遗”保护队伍规模,2021年11月4日,成立了洱源县“非遗”保护志愿者服务队。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,与“非遗”项目保护单位开展合作,参与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、推广工作,使洱源县“非遗”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来源 民族时报
责编 吴珂
审核 古文丽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